​鄂是哪个省的简称,鄂是什么省的简称

2024-12-31 13:45 来源:文笔吧 点击:

鄂是哪个省的简称,鄂是什么省的简称

鄂是哪个省的简称

答案:湖北。

为什么湖北省的简称是“鄂”?

湖北省简称为鄂也是与历史上存在的一个国家有关,而这个国家或许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说过。

image.png

从商朝开始,鄂国就已经存在了,夏周时代,鳄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及长江流域。一个以捕鳄为生,且以鳄为图腾的部落,便以鳄为部落名称,在商代时构成了鄂国,商朝的国君将黄帝的姞姓子孙封在鄂国,但此时鄂国还在今日的山西境内,国土也十分小,大约仅有此刻的一个县那么大,商朝末年,鄂国国君比较争气,官位十分高,和之后的周文王姬昌、九侯并列三公之位,可是之后出了一件事让鄂国国君惨遭杀身之祸,商纣王是出了名的昏庸无道,在位期间有两大嗜好,一是喜欢战争,二是喜欢女人。

商纣王看中了九侯的女儿,想要召九侯的女儿入宫,可是令商纣王没想到的是九侯的女儿相当有脾气,明白商纣王的秉性,不愿陪商纣王做那些淫乱无耻的勾当,于是纣王大怒,将九侯父女全部杀死,更令人痛恨的是纣王还将九侯剁成了肉酱。鄂国国君看到商纣王如此残暴不仁,于是就拼死力争,指责商纣王的昏庸无道,结果也被商纣王杀死,鄂国的势力被严重削减。

之后周武王灭掉了商朝,商纣王也逃到了鹿台自焚身亡,西周王族继续分封鄂国国君的后人,结果没想到鄂国此时已经是日落西山,没过多少年就被强大的晋国吞并了,鄂国的后裔被逼的没办法,只好又迁到了河南南阳地区,在此重新建国,鄂国国民本来想安安稳稳的过日子,可是没想到南方的楚国又对其虎视眈眈,鄂国后裔率领部落继续逃亡,一向逃到了湖北,在此定居。

结果在公元前的879年,楚王灭掉了鄂国,又分封自我的儿子为鄂王,之后熊渠病死,鄂王熊红即位,仍然以鄂国的国都为都城,春秋战国时期,能够说鄂国一向存在,直到公元前221年,也就是秦始皇26年,秦朝将楚国灭掉,鄂国也随之被灭,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,将原先的鄂国变成鄂县,而之后鄂变成了湖北的代名词,一向流传到今日。

湖北也被称为荆楚大地,荆州以往是古代九州之一,同时也是楚国的国都。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,荆州的地位慢慢的下降了,此刻的荆州只是湖北的一个地级市,所以湖北不能够简称荆或者简称楚。

很多人第一眼看到这个“鄂”字,会想到鳄鱼的“鳄”,这两个字长得很像。其实在古代,这两个字就是通假字,它的意思就是鳄鱼。

在远古时代,大概4000多年以前,长江、黄河流域分布着很多的鳄鱼。这种鳄鱼在古籍里的名字叫“鼍(tuo2)”,鼍就是今日的扬子鳄,已经属于濒危保护动物了,但在4000年前是很多的。当时黄河流域的一个部落就以捕鼍为生,他们的图腾就是鼍,他们的部落名字叫噩。

这些字长得很像,因为在古代,鼍、噩、鳄、鄂都是通假字,意思都是鳄鱼。所以之后这个部族建立了一个自我的小国,就叫鄂国。这是鄂国第一次出现。

湖北古代历史:

夏王朝时期,夏文化的影响已经到达江汉地区。商朝建立后,湖北即纳入商的版图。

西周时期,湖北境内已出现诸多小国,春秋战国时期,南方诸国逐渐统一于楚。

秦始皇统一中国(前221年)后,废除分封制,实行郡县制,湖北大部属南郡,西北、北、西南各一部分属汉中郡、南阳郡、长沙郡、黔中郡和九江郡,并置若干县。

西汉(前206—25年)时期,湖北大部属荆州刺史部。东汉(25—220年)时期,沿置南郡、南阳郡、江夏郡以及汉中郡、庐江郡等。

三国(220—280年)时期,魏、蜀、吴争夺荆州,后魏、吴分置江夏郡、武昌郡、南郡、宜都郡、建平郡、武陵郡、长沙郡、襄阳郡、南阳郡、南乡郡、义阳郡、魏兴郡、新城郡、上庸郡等。

两晋(265—420年)时期,湖北大部仍属荆州之江夏、襄阳、南郡、建平、宜都、义阳、南乡、南阳、上庸、新城以及南平、长沙、天门、武陵、魏兴等郡,开始侨置州、郡、县。

南北朝(420—589年)时期,湖北主要属南朝范围,仍设州、郡、县,侨置州、郡、县增多,变更频繁,建制紊乱。

隋朝(581—618年)统一全国后,先撤销侨置州、郡、县,隋大业三年(607年)又行恢复。今湖北除西北部分和东部一隅外,绝大部分属荆州,统领南郡、夷陵郡、竟陵郡、沔阳郡、清江郡、襄阳郡、舂陵郡、汉江郡、安陆郡、永安郡、江夏郡等。开皇九年(589年),江夏郡曾一度改称鄂州,治江夏,之后鄂州又成为治所。今湖北简称鄂即源于此。唐代(618—907年)初,全国分为十道,后增至十五道。湖北西部为山南东道,东部为淮南道,东南部为江南西道,西南部为黔中道。改江夏治鄂州,并改京山、富水置郢州,另有襄州、随州、均州、房州、峡州、复州、全州和蕲州、安州、黄州以及沔州等十五州。后设山南东道节度使、荆南节度使、武昌节度使,分领各州。

五代十国时期(907—960年),湖北境内的襄、均、房、随、郢、复、安七州一向属于五代,黄、蕲、鄂三州初属吴,后属南唐;黄、蕲二州复又归后周。江陵地区的南平国(924—963年)建都江陵,据荆、归、峡三州;施州属蜀。

宋代(960—1279年)在湖北中部设荆湖北路(湖北之名始此),有鄂、复、峡、归诸州和江陵府、德安府以及荆门军、汉阳军等(辖县33个),占湖北大部分地区;北部设京西南路,有随、金、房、均、郢诸州和襄阳府以及光化军等(辖县19个);东部约以长江为界,北部属淮南西路,有蕲、黄二州(辖县5个),南部属江西南路,为兴国军(辖县3个);西部的施州属夔州路;鄂西南为羁縻州。

元代(1279—1368年)在全国设3个中书省、11个行中书省。今湖北境内,长江以南属湖广行省(治江夏,今武汉市武昌),有武昌路、兴国路、汉阳府与归州;长江以北属河南行省,有襄阳路、黄州路、蕲州路、中兴路、峡州路和安陆府、沔阳府及荆门州;西北部一隅属陕西行省,西部夔州路、羁縻州属四川行省。

明代(1368—1644年)初,湖北属湖广行省。后全国分为十三个布政使司。今湖北全境基本属于湖广布政使司(治江夏,今武汉市武昌区),有武昌府、汉阳府、黄州府、承天府、德安府、荆州府、襄阳府、郧阳府。

清代(1644—1911年)初仍沿用明制。至康熙三年(1664年)湖广分治,大体以洞庭湖为界,南为湖南布政使司;北为湖北布政使司,定为湖北省,省会武昌。是为湖北省建省之始,省名从此确立并沿用至今。湖北领武昌、汉阳、黄州、安陆、德安、荆州、襄阳、郧阳等8府,湖北省行政区域之概貌已经基本构成。至清末,湖北省共领10府,共60县、6散州、1散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