​起名字按辈分起(辈分起名字)

2024-07-15 23:00 来源:文笔吧 点击:

起名字按辈分起(辈分起名字)

先说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事,借以说明现在的人“没有辈分”出现的尴尬事。

因工作和家庭关系,离开老家二十多年,长期生活和工作在我们本省的省会城市,只在周末或者过年的时候,会偶尔回一趟我的老家。

我所在的村子,几乎90%以上的人,都姓毕。

这种情况在我们老家很常见,往往一个村子里都是一家大姓,一个大的宗族。

在我小时候的90年代,包括90年代之前,村里人都是有辈分的,而且村里的老人、族长会定期编修族谱。

就比如我们族谱的行诗排名“仁义礼智信,宗功世泽长”。

因为我是“世”字辈,我见了村里叫做“毕功某”的人时候,我就知道这是我父辈的人,怎么称呼对方,往往会喊一声“某叔”或者“某伯”。

那些叫做“毕世某”的人,我就知道和我是平辈的,如果比我大,我就喊一声“某哥”,比我小的喊一声某弟。

后来随着年轻人陆续外出工作、打工、定居外地,村里的老人渐渐凋零去世,排行诗用完,族谱也没人编修的时候,问题就出来了。

后面的年轻人再给后面的孩子起名字的时候,已经开始根据个人喜好,或者眼下流行的起名字了。

就在前两年春节,我回老家过年。

在和族人一块去祠堂祭奠的时候,一个约摸二十多岁的年轻人,同行的路上向我打招呼。

那年轻人道:老哥,借个火呗,我点个烟。

说完还掏出来一根华子递给我。

我接过华子,半开玩笑道:“你这小兄弟,你这算是三级烟民啊,带烟不带火的。”

他听完也哈哈大笑起来。

一路上他和我东拉西扯的说了不少话,一句一个大哥的喊着。

我问他叫啥名字,他回答说叫“毕昊轩”。

我一听这满大街的名字,也不知道他啥辈分的,也只能称呼他小老弟了。

到了祖坟,和族里其他人汇合后,这年轻人又老哥长老哥短的和我说起来话。

这时候他爸爸走了过来,一巴掌拍在他脑门上:叫什么大哥啊,乱了辈分了,你得叫他(指我)爷爷!

那年轻人吐了吐舌头,砸了咂嘴,尴尬的笑了笑。

这事弄得我也哭笑不得。

当时和族里的人聊天说起这事,大家也是感同身受。

是啊,我们年轻的时候,在村里见了谁,一听名字就知道这是该叫叔还是该叫哥,现在村里的年轻人,见面称呼,只看年龄,年龄大的都叫哥,根本分不清辈分,分不清谁是谁了。

后来回去的路上,我还在想这件事。

其实综合各方面原因,“字辈起名字”不再流行,都是有原因的。

就拿我们村里来说吧,其一:字辈排行已经用完,又没有传统文化水平高、国学深厚的人出来续字辈,也就造成了字辈断层,后面的年轻人没有辈分。

其二,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是流行的名字,有的一个小学班级里,就有好几个重名的,像什么子轩、紫萱、若涵、昊轩……等等等等,千篇一律的都是相同的名字。

其三,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都去了大城市生活,对乡村传统文化传承,不太放在心上,尤其是现代人自己觉得自己大学毕业有文化,给孩子起名字也不愿意循规蹈矩。

有了这三个因素,族谱上的字辈排行,也就越来越少有人去追寻了。

其实,我们村子,只是全国的一个缩影。外面还有很多的人就像我们这里一样,已经不按照“辈分”取名字了。

不知道这是退步还是进步,是传统文化的断代,还是当今文化的流行。

但是,我总觉得这样的弊端也有很多,就比如我回老家遇到的情况,往往让人哭笑不得,窘迫之至。年轻人对宗族文化的认同感也越来越低,对乡村的归属感也越来越弱。

这个原因有很多,主要由以下几点造成:

1、原来是家族式关系,一家子都在一起,不到万不得已不分家。分长房二房三房,人口也多。现在结婚就是单独生活,不存在家族一说了。

2、以前是金字塔模式,一个祖父生三个儿子,三个儿子每人又生三个,到第三代就是九个了!

3、现代人,越来越不重视亲情,家族式亲情正在逐渐地淡化。

4、四五十年前,破四旧,族谱遗失,后人不知道了。

最重要的是,现在计划生育了,形成了倒三角▽,兄弟三人,两个女孩一个男孩。这个男孩再生个女孩,用古话说:三兄弟这一支就绝了,也就没必要排了。

这样就没法排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