​诗人高适的诗有哪些

2024-12-17 08:48 来源:文笔吧 点击:

诗人高适的诗有哪些

诗人高适的诗有哪些

以边塞为题材的诗在唐代极为流行,盛唐时蔚为壮观。作为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,高适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的许多诗人,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,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,使他的诗有一种慷慨悲壮的美。你知道诗人高适的诗有哪些吗?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。

1、《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(一作塞上闻笛)》

胡人吹笛戍楼间,楼上萧条海月闲。

借问落梅凡几曲,从风一夜满关山。

2、《听张立本女吟》

危冠广袖楚宫妆,独步闲庭逐夜凉。

自把玉钗敲砌竹,清歌一曲月如霜。

3、《辟阳城》

荒城在高岸,凌眺俯清淇。

传道汉天子,而封审食其。

奸淫且不戮,茅土孰云宜。

何得英雄主,返令儿女欺。

母仪良已失,臣节岂如斯。

太息一朝事,乃令人所嗤。

4、《赴彭州山行之作》

峭壁连崆峒,攒峰叠翠微。

鸟声堪驻马,林色可忘机。

怪石时侵径,轻萝乍拂衣。

路长愁作客,年老更思归。

且悦岩峦胜,宁嗟意绪违。

山行应未尽,谁与玩芳菲。

5、《咏史》

尚有绨袍赠,应怜范叔寒。

不知天下士,犹作布衣看。

6、《送兵到蓟北》

积雪与天迥,屯军连塞愁。

谁知此行迈,不为觅封侯。

7、《同群公题张处士菜园》

耕地桑柘间,地肥菜常熟。

为问葵藿资,何如庙堂肉。

8、《逢谢偃》

红颜怆为别,白发始相逢。

唯馀昔时泪,无复旧时容。

9、《田家春望》

出门何所见,春色满平芜。

可叹无知己,高阳一酒徒。

10、《闲居》

柳色惊心事,春风厌索居。

方知一杯酒,犹胜百家书。

11、《封丘作》

州县才难适,云山道欲穷。

揣摩惭黠吏,栖隐谢愚公。

12、《九曲词三首》

许国从来彻庙堂,连年不为在疆场。

将军天上封侯印,御史台上异姓王。

万骑争歌杨柳春,千场对舞绣骐驎。

到处尽逢欢洽事,相看总是太平人。

铁骑横行铁岭头,西看逻逤取封侯。

青海只今将饮马,黄河不用更防秋。

13、《营州歌》

营州少年厌原野,狐裘蒙茸猎城下。

虏酒千钟不醉人,胡儿十岁能骑马。

14、《玉真公主歌》

常言龙德本天仙,谁谓仙人每学仙。

更道玄元指李日,多于王母种桃年。

仙宫仙府有真仙,天宝天仙秘莫传。

为问轩皇三百岁,何如大道一千年。

【拓展延伸】

燕歌行

作者:高适

汉家烟尘在东北,汉将辞家破残贼。

男儿本自重横行,天子非常赐颜色。

摐金伐鼓下榆关,旌旆逶迤碣石间。

校尉羽书飞瀚海,单于猎火照狼山。

山川萧条极边土,胡骑凭陵杂风雨。

战士军前半死生,美人帐下犹歌舞。

大漠穷秋塞草腓,孤城落日斗兵稀。

身当恩遇恒轻敌,力尽关山未解围。

铁衣远戍辛勤久,玉箸应啼别离后。

少妇城南欲断肠,征人蓟北空回首。

边庭飘飖那可度,绝域苍茫更何有。

杀气三时作阵云,寒声一夜传刁斗。

相看白刃血纷纷,死节从来岂顾勋。

君不见沙场征战苦,至今犹忆李将军。

赏析

唐朝的边塞诗人高适在《燕歌行》中极力渲染战争的场面,可谓是情感深沉、风格悲壮。诗人在小序中点明的“感征戌之事”,其中所“感”之一,是表达战士思乡盼归之情。战争无休无止,归家遥遥无期,于是就产生了家庭离散,男怨女旷这方面的情绪,而这也是《燕歌行》古题的本义。据吴兢《乐府古题要解》:《燕歌行》,言时序迁换,而行役不归,佳人怨旷,无所诉也。至此,诗歌就产生了两大旋律交叉的格局。

在《诗经》中《小雅,四牡》里边曾经存在两大旋律交叉的格局,这种格局非自《燕歌行》始。《毛诗序》解释这首诗的涵义说:“思归者,私思也;靡者,公义也;伤悲者,情思也”。这解释值得重视,因为它实际上揭示了中国古代战争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矛盾。也就是“私恩”与“公义”的矛盾。正是诗歌抒情主体存在“私恩”与“公义”不能两全的矛盾,才产生了“伤悲”的情思,回荡诗中,令人难以遗怀。这可以称为双重旋律的战争诗。

从表现人性的丰富复杂,表达普通人民群众情绪的角度看,这类战争诗中最有现实感和人情味的,也是最有艺术价值的作品,可以《小雅采薇》为代表,诗的末章写道:“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。今我来思,雨雪霏霏。行道迟迟,载渴载饥。我心伤悲,莫知我哀”。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战争诗歌的人本思想,或曰古代的人道主义。诗的主旋律,是同仇敌忾、保家卫国的情绪:“靡室靡家,猃狁之故。”“不遑启居,猃狁之故。戒车既驾,四牡业业。岂敢定居,一月三捷”。这写的是主人公被国家民族的.利益所激起“公义”的一面,然而,诗中也出现了另一个旋律:“曰归曰归,心亦忧止。忧心烈烈,载饥载渴,我戌未定,靡使归聘”。战争无休无止,归家遥遥无期,战争又残酷异常,于是忧虑情绪难免潜滋暗生。这种情绪积象日久,便会冲破胸臆,发为诗歌,这可是属于“私恩”的一面了。正是由于这种“公”与“私”的矛盾,造成了战士一生的悲剧。诗的结尾突出了“一个人的遭遇”,诗中出现的“我”纯是个体形象,可以说,诗中“公”与“私”两个旋律的交织表现,说明了这样一点:战争的胜利,是以战士的一生为惨重代价的!这是多么触目惊心的主题啊!对后来出现的汉乐府名篇《十五从军征》,我们也可以作如是观。

双重旋律的交织表现,极力地影响了后世的战争,边塞诗歌的创作。王昌龄《出塞》:“秦时明月及时关,万*长征人未还。但使龙城飞将在,不教胡马度阴山”。唐代在玄宗以前实行府兵制,兵农合一,老百姓平时务农,农闲练兵,战时出征,服役期限在21岁到59岁之间,有的人刚成了年就从军,到60岁始得免役归来。“万*长征人未还”就透露这一消息,王昌龄的另一首诗《从军行》“青海长云暗雪山,孤城遥望玉门关,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”一句关于这首诗的主旨,历来有些争议,而在我们看来,这种不同意见正从一个侧面说明,诗的主旨并不像通常所说的那么单纯,仅仅是表达唐军杀敌卫国的决心。即使是全诗最豪壮的“不破楼兰终不还”一句,历来人们是从正面理解的,清代学者沈德潜《唐诗别载集》却认为:“作豪语看亦可,然作归期无日看,信有意味”。这就是指出了其中贯穿了国家利益与个人命运相冲突的双重旋律。刘承洛先生《唐人绝句精华》说:“用一‘终’字而使人读之凄然。盖终不还者,终不得还也。连上句金甲着穿观之,久戌之苦益明,如以为思破立功而归,则非诗人之本意矣”。这种意见颇值得我们细味之。返照《燕歌行》中双重旋律,正是中国古代战争诗悠久传统的再次体现。